馬爾地夫約有八成的土地海拔不到一公尺,而這個國家最高的自然地點,若不把那些高爾夫球場上的人工丘陵也列入計算,也僅有2.4公尺高。海平面上升正逐漸侵蝕這些島嶼,同時氣候變遷也帶來更頻繁、更強烈的暴風雨,造成嚴重的洪水災害。
雖然,關於馬爾地夫這個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即將消失,不趁現在前往就來不及了,只是旅遊業的行銷手法,但是不爭的事實是,到了本世紀末,馬爾地夫極有可能大部分的陸地都將不復存在。根據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的資料,在最糟的情況下,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可能上升至1.6公尺。

然而,這一現象在全球各地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熱膨脹」,隨著海水變暖,其體積也會擴大。而馬爾地夫所在的印度洋海域水溫較高,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比其他地區來的更快。
一個最明顯的現象是,馬爾地夫的乾季與雨季之間的界線正逐漸模糊。以往,季風通常會在5月到來,並在12月穩定結束。但如今,降雨與強風經常延續到1月甚至更久。這意味著暴風雨與洪水對旅遊假期的威脅增加,旺季的時間可能因此縮短,而像是1月或5月這類氣候不穩定的月份,旅客也會更加謹慎,避免在天氣風險較高時出行。

海水升溫導致風暴形成得更快、範圍更廣、威力更強,當這些風暴侵襲像馬爾地夫這樣的低窪地區時,破壞力極為驚人。暴潮會使地下水受到鹽水污染,而馬爾地夫可用的淡水原本就有限,加上旅遊業通常優先獲得水資源,使用於游泳池、洗衣或園藝,當地居民可用的水因此更加短缺。
更高的海水溫度同時也引發珊瑚白化現象,對馬爾地夫及全球的珊瑚礁造成嚴重損害。健康的珊瑚礁不僅孕育豐富的海洋生態、吸引浮潛與潛水愛好者,更關鍵的是,它們是抵禦海浪與海岸侵蝕的第一道防線。一旦珊瑚礁死亡,整個群島將變得更加脆弱,面臨更高的洪水風險。

在面對海平面上升這個迫切問題時,馬爾地夫政府的態度卻是「危機?哪來的危機?」,目前政府正全力推動旅遊業發展,興建新的飯店、度假村與機場,甚至還在打造人工島嶼。政府的立場是,經濟發展與填海造地對於應付馬爾地夫不斷增長的人口至關重要。旅遊業直接貢獻了約25%的國民經濟,並提供約45,000個就業機會,因此將此產業視為成長動能似乎無可厚非。問題在於,開發活動往往凌駕於環境法規之上,反而危及政府所要推廣的核心價值,那就是馬爾地夫是「人間天堂」的形象。
在馬爾地夫的北部和南部環礁中仍有許多無人島可以開發,這樣能讓當地居民島的社區受惠於旅遊業,但是開發卻總是集中在離馬列較近的環礁,這一切或許都是出自於成本和花費時間的考量。政府似乎完全沒考慮到承載量的問題,更別提相關規範了,那些為了吸引觀光客與創造就業機會而興建的開發案,反而正在破壞珊瑚礁、海灘與潛水景點,吸引著旅客前來馬爾地夫的得天獨厚優勢正在一點一滴逐漸消失。

事實上,歷來馬爾地夫政府都被指控,將開發商與旅遊業者的利益置於環境保護與當地居民意願之上。許多社區根本難以獲取開發計畫的相關資訊。理論上,旅遊建設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EIA),但是在實際執行都很鬆散,而當評估結果對開發商不利時,往往會被忽視或推翻。
而有時,甚至是在未經正式核准的情況下,開發案就直接動工。例如在庫盧杜夫士島(Kulhudhuffushi)新建的單跑道機場,就曾引起環保人士強烈批評。工程過程中,大量濕地被挖掘、大片紅樹林遭摧毀,儘管在不遠處的哈尼馬杜島(Hanimadhoo)早已有一座機場,且搭乘公眾渡輪僅需幾小時即可抵達。監督鬆散的開發計畫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範圍從沙灘到珊瑚礁都受影響,沿岸植被被移除,侵蝕與洪水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大型的開發案往往對當地民眾造成衝擊,土地與自然資源的流失使許多人的生計受損,但他們卻幾乎沒有發聲的機會。

馬爾地夫政府的《觀光旅遊總體規劃》(Tourism Masterplan)強調永續發展,也制定了詳盡的氣候變遷調適計畫。政府表示打算在群島中建立三個生物圈保護區,並在每個環礁設立一座自然公園。然而,當前政策持續將旅遊開發置於環境保護之上,這也印證了一句諷刺的話,那就是馬爾地夫那迷人的海灘,不僅適合曬太陽,也很適合埋起頭假裝沒事發生。
不斷開發新的觀光島嶼、興建機場與港口等基礎設施以吸引更多旅客,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代價,顯然不是永續性的做法,尤其當這個國家本身正面臨生存威脅之時。那些一島一飯店的奢華度假村建造成本動輒數百萬美元起,因此必須作為長期投資來回收,但現實是,馬爾地夫還能再合理地興建多少座這樣的度假村,令人難以想像。
從短期與中期來看,旅客前往馬爾地夫旅遊的住宿選擇可能會變得更多。然而,到了21世紀末,隨著海平面持續上升,一些現有的島嶼與度假村可能將不再適合居住或經營。要達成這一目標,關鍵在於更嚴格地限制破壞性的採砂與填海工程,並防止紅樹林與海草等天然海岸防護屏障被移除。

像馬爾地夫這樣的群島國家中,人口分散在上百個島嶼,要為每個地方提供足夠的生活設施與資源本就困難重重。因此,政府試圖將人口集中起來並不令人意外;同樣地,居住在偏遠小島的居民為了尋找工作、接受教育或獲得更完善的醫療資源,遷往首都馬列等城市,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現象。
舉例來說,在2004年南亞海嘯之後,許多人被迫搬到馬列或較大的島嶼。這並不是理想的情況,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出生長大的島嶼,但這樣的情形並不罕見。然而,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擴大,土地面積遭受侵蝕與海平面上升,導致整座島嶼變得無法居住、居民被迫遷離的情況將會越來越普遍。
馬列如今已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本身也同樣暴露於風暴與洪水威脅之下。許多從馬爾地夫其他小島社區搬到首都的居民,往往難以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對於那些一生都住在同一座島上的人來說,他們的家族世代都與土地緊密相連,與鄰里共享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身份。被迫離開那片土地,與家人朋友分離,不僅造成個人難以言喻的失落感,也導致社區文化的瓦解。
選擇入住「當地人居住的島嶼」(local island),體驗真正的馬爾地夫文化,是一種有別於外資奢華度假村的旅遊方式,同時也能確保你的旅費真正回饋到馬爾地夫人民身上。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社區被迫遷離,這樣的旅遊行程選擇恐怕將會變得越來越稀少。

馬爾地夫還有救嗎?
從能隨潮汐升降的「漂浮城市」、到興建全新的人工島嶼,甚至是將整個國家的人口遷往澳洲的無人地帶,為了拯救馬爾地夫,種種構想層出不窮。然而,這些計畫的重點並非「戰勝」氣候變遷,而是為這個國家「爭取一點時間」。但是老實說,這通常只是人們的初步構想,因為目前大規模的洪水仍不常見,只有當某些嚴重事件發生時,這個話題才會被廣泛討論。
舉例來說,胡魯馬累島(Hulhumale)是馬爾地夫最大的島嶼之一,與首都瑪累(Male)以橋樑相連,高度是首都的兩倍。它也是一座人工島,由抽取海底沙堆填而成。這不僅是因應海平面上升的解決方案,也緩解了瑪累人口過度擁擠的問題。這裡的高樓讓許多原本十幾人擠在兩個房間裡的家庭得以擴展生活空間。另一項措施是對旅客徵收「綠色稅」(Green Tax),根據現有資料顯示,這筆資金主要用於建設下水道系統、海岸防護、土地開發以及供水網絡等,這些都屬於「地方島嶼」層級的項目。
除了讓旅遊收益更平均分配,許多旅遊業設計的行程也鼓勵前往居民島,參加由當地社區主導保育馬爾地夫的文化遺產及受威脅的生態系統。旅客入住精心挑選、通常由家庭經營的住宿,在旅途中可能會學習如何建造馬爾地夫傳統的多尼船,參加婦女發展委員會的烹飪課,或在當地家庭的餐桌上與民眾一起共進晚餐、交流故事。
旅遊業者自然希望這些島嶼能夠盡可能長久地安全,如今,就連許多馬爾地夫的一島一飯店奢華度假村也都開始宣傳環保計畫,例如種植紅樹林、安裝太陽能板、收集雨水等,這些措施都很好,也讓人感覺自己有盡一份力,但老實說,這就像請客人刷牙時關掉水龍頭,避免浪費水資源,卻忽略了源頭的管線正在漏水,因為馬爾地夫真正需要的,是政府層級的大規模變革,保護海岸、進行大面積植林、智慧型土地利用及創新的工程方案,從上往下全面執行才能起到作用。